查看: 3828|回复: 1

李白与庄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3-31 11: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主旨,“法天贵真”是庄子的思想精髓。李白作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对道家思想最恰当的诠释。
  我们先从李白的诗看起。仅从诗歌表面上来看,李白受庄子的滋养极深。李白诗歌中引用庄子典故的诗达七十多首。《庄子》现存三十三篇,李白诗中涉及《庄子》的有二十四篇之多,此处录其近五十首诗歌中部分诗句,以见一斑:
  《古赋二十五》:“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出自《庄子•缮世篇》:“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同时,这也是今语“世道丧尽”的来源。
  《古赋二十九》:“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出自《庄子•天下篇》:“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另《庄子•逍遥游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赋三十》:“大儒挥金锤,琢之诗礼间。”出自《庄子•外物篇》:“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傅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
  《古赋三十四》:“喧乎救边急,群鸟皆夜鸣。”出自《庄子•在宥篇》:“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
  《古赋三十五》:“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出自《庄子•徐无鬼篇》:“然安得雅颂之人识人,使郢中之质。”成语“运斤成风”亦由此篇得来.另外,此诗中其余几句亦出典《庄子》,如:“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古赋三十六》:“直木忌先伐,芳兰哀自焚。”出自《庄子•山木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李白的山水诗总给人一种动态运动的感觉,但即便如此,却不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因为他手下的山水之美给人带来的只有遥远、虚静或壮观。另外,李白于此诗中也使用了中国山水画的另外一种技法,就是大处勾绘,小处点染,突出了山水的色彩美。碧水白帆,青山红日,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活动的图画.再来看《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以大视野的方式,采用了大视角来俯瞰山水景色。从高到低,由远到近,层层叠叠,浩浩荡荡。另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由广到纵,由低到高,笔锋疾转,余味无穷。“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由低到平,由高到平,即险又神,令人如入仙境,惊诧唏嘘,不能止音。“云清清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流动飞扬,不速而缓,运动变化于不知不觉之中。仙境在诗人柔美的笔触之中缓缓打开了大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柔美顿时变为豪放、雄壮。这种运动是一种有气势的运动。震天动地,虎啸龙吟。以天观山,以大观小,使天姥山横空出势的雄姿,跃然眼前。景色的壮美,撼人心魄,使人振奋!“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诗人终于放逐了自己的灵魂,自由自在地循美[道]而去(余例见附录 3)。
  什么是美?和谐即美。什么是道?和谐即道。因此。可以说山水之美,就是山水之道。谁把山水描写的最美谁就悟道最深。
  李白,正是有道在心悟出了道之所在,才创作出了那么多高新不古,美妙绝伦的山水诗篇!“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久欲入名山”[《闻丘丹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愿游名山去”“落日忆山中”,山水游,成了精神游,是显而易见的。漫游于山水之间,只要诗人、哲人能够使自己的精神或本真彻底的放逐,不为尘世所拘累,自由自在地游于“无何有之乡”,这就是诗人、哲人的最终的胜利。
  《古赋三十九》:“梧桐巢燕雀,枳棘楼鸳鸾。”出自《庄子•秋水篇》:“南方有鸟,其名鵷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古赋四十》:“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千。”亦出自此篇.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出自《庄子•逍遥游篇》:“南溟者,天池也。”《赠韦祕书子春》:“谈天信浩荡,说剑论纵横。”出自《庄子•说剑篇》:“天地广大,书言天事,故曰谈天。”
  《当涂李宰君画赞》:“若揭日月,昭然运行。”出自《庄子•山木篇》:“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后“昭然若揭”也成成语.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洲韩侍御见招隐黄山》:“何日可携手,遗形入无穷。”出自《庄子•在宥篇》:“广成子曰,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赠武十七谔并序》:“林回弃白璧,千里阻同奔。”出自《庄子•山木篇》:“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后“林回弃璧”也成成语。(其余见附录1)
  由李白《大鹏赋》中可看出李白骨子眼里对庄子的推崇: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李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再次拓展了大鹏的形象,比《庄子•逍遥游》更进一层:“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髭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剧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煊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落,百川为之崩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与庄子相同的是,大鹏形象不仅代表了作者自己理想中的自身形象,而且也寄托了作者游于自由之境的心愿:“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而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尺晏之辈空见笑于藩蓠。”
  如果我们依据弗洛伊德( S。 Freud)的“潜意识论”来看待这段话的话,我们可以说,赋中的“大鹏”和“希有鸟”都是一种意象上的代表。希有鸟“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是道家思想的典型表达。用“希有鸟”来喻庄子,则是李白没有说出来的对道家特别是对庄子的崇拜。
  李白少年即爱交道友,游仙山,尚隐居生活;李白豪放而浪漫的性格与他的出身、漫游有关,同时更与他的喜好有关。现在人虽无从考据李白年少时到底喜读什么书,只是从他的性格和他诗歌的风格来看,他则是偏好庄子的。仗剑行侠的英雄气概固然是他的推崇,但逍遥于四极,俯瞰于天下,任精神自由往来,任灵魂野马驰骋的气势则与庄子有着不解之缘。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庄子《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异曲同工!一样的傲岸,一样的磅礴,一样的充满了想象、奇幻的色彩,给读者带来了几乎是一样的深远、壮阔的意境。东方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中说:“大约太白诗与庄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型。”李白诗无定式,长短不拘,格式不限,自由挥洒,如呵气行云,即行即止,任由自己摆布,随心所欲,酣畅淋漓。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龚自珍则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明杨慎也说:“庄周、李白,诗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杨升庵外集》]顾辚在《息园存稿》中也说:“文至庄,诗至太白,草书至怀素,皆名法所谓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则非神解不能。”道出了庄周、李白神奇超旷的共同特色。
  庄子与李白的作品有着五个方面的共同特色:丰富、奇幻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直率、质朴但却豪放、恣纵的语言,超凡脱俗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或讽刺、辛辣的笔触(见附录2)。
  模仿,是师徒间的必然;再现,则是冥冥中的注定。李白的诗歌受到了庄子文章风格、语言特色及意境方面的很大影响,是一种虽无人说明却昭然若揭的师从关系,但更多的应该是冥冥中的再现。
  多情的诗人与哲人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放逐了自己的精神于无穷无涯的天际之中,使本性自然而解放地存于天地之间,摆脱了一切束缚和羁绊,希望美好世界的降临,希望世人觉醒,以使战乱纷争、不平污浊之气消失怠尽,还天下以清明,还世界以美丽,还人心之纯净。李白的“观化入寥天”、“一樽齐死生”与庄子的 “物化”与“逍遥”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是道家虚静、坐忘和心斋的具体表现。下面先从李白的精神漫游说起。
  李白的漫游应该是开始于二十岁之前。因为有他自己的诗为证:他不仅“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而且还“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不过,进行真实意义的漫游,当在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家乡漫游[蜀中],游历了许多著名的仙山,如青城山、峨眉山等。四川的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盛地,峨眉山也给人一种仙境之感,所以喜欢“游神仙”的李白,比较喜欢游历的还是一些传说中与道家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些仙山、仙境。“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蛾眉山》]。这是李白形式上的漫游。李白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漫游。这种最佳境界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由自在的闲游”和“无目的的漫步”,其潜在的目的是放飞心灵,超越现实,悠闲自适,以悟道真。李白精神撒谎能够的漫游具体体现在李白诗歌的三个突出特点上,即喜欢醉酒而作,喜欢写月亮和水。
  从李白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神放逐的诗人,是一个没有完全被尘世所拘累的灵魂。压抑的力量越大,暴发力越强。其实李白是压抑而忧郁的,和多年以前的庄子一样,为了摆脱压抑而忧郁的情绪,便把美好的希冀付之于文字,这样便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逍遥。因此,作品成了一种寄托,成了一种梦境。为什么李白特别喜欢写月亮呢?因为月亮阴美而又遥远,让人虽可看见,却不可琢磨。月亮是李白性格中忧郁成分的象征,也是李白精神漫游的最好归宿。传说中李白长江捞月而死,虽为传说,却说明了李白对月亮的喜爱之极。李白对月亮的描写,比较著名的是《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另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值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仟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亮己成为诗人一生当中精神的归宿,“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月亮也是他的挚友:“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最后一句恰恰说明了李白与月为友的真实原因,那就是李白的漫游情结,他最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够与明月为伴,遨游于天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畅洒脱。另有一诗可以证明李白愿与明月同游的心愿:“杨花落尽子规蹄,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不是心灵虚静到一定的境界,都无法去进行“人月对话”,互相感应。因此,李白诗中对月亮的偏爱,是诗人放逐心灵,崇尚精神自由的最有力的表现,也是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境界:虚静、逍遥、游于无穷之野。
 当诗人不能主动虚静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诗人会使用一种催化剂,使自己催化至一个理想的玄妙、虚空的境界,这种催化剂对于李白来说,就是酒。何以忘忧,唯有杜康。李白的醉酒应该说是他精神漫游的一种主要的方式。他的醉酒应该相当于庄子的“心斋”和“坐忘”。醉酒而作是李白作诗的一大特点。“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醉后的李白让你想起垂钓于湖边的庄子了吗?“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杂题》]。在经常喝醉并经常处于醉态当中的李白身上,你能看到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吗? 李白的许多好诗都是于醉酒之后写出,因此他的诗歌都创作于他精神自由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庄子的影子。但李白为什么屡屡喝醉,愿意喝醉?就是因为他只有借助醉意才能达到庄子所提供的那样的境界:虚无空灵,感悟自己的灵性。判断一个文学家的思想属于什么派别.或说他倾向于什么,最有力的是看他的生活方式。如果李白是非常倾向于儒家的,那么他肯定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可以有条有理地做他该做的事。因为儒家曾说:“怪力乱神。”但事实并非如此。流传到现在的关于李白的图画,不是醉酒,就是邀月,说明李白大多数时候生活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一首赠内诗最能说明问题。而这种不清醒的状态却使李白给世人至美、至精的作品。最好的诗篇之一《将进酒》给人们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空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宋。”真是一气呵成,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诗中的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是李白漫游愿望的达成。庄子曾说:“醉者神全”。李白的神即他的精神,亦即他人性的本真。
  如果留意一下李白的诗歌,你会发现他除了爱月、爱醉以外,还特别喜欢写水。写水的流动,写水的壮观。水是自在的,水是自由的,水是快乐的,水可以恣肆地流淌在李白的笔下。诗人虽也写湖泊、小沼、小溪、小池里的水,但远没有江水、河水特别是瀑布为多,因为那些是被困之水,没有自由可谈。李白笔下的水是大江、大河之水,是壮观的瀑布之水,来势凶猛,奔腾壮观,无拘无束,畅快自然。由此我们不能不想到庄子的《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 牛马。”明月、酒、水应该算是李白诗歌的三种代表意象,也是李白精神放逐的必然渠道。
  李白作品中也表现了一定的虚静心态和情怀。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无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拟古十二首》之九,与《庄子》贴得就更近了:“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无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还有一首诗中,酒、月、虚静之心态都有:“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尽情。”[《春日醉起言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秋夕书怀》:“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海怀结沧州,霞想遥赤城。始探蓬壶事,旋觉无地轻。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萝月掩空幕,松霜皓前楹。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白,在虚静中漫游的李白。这最后一首诗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人们诗人精神的归宿之所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这和庄子的腾飞是多么的相似!这是诗人的腾飞,是诗人的漫游!范传正说其,“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间。”[《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暮碑序》]
  李白对庄子的承继还表现在他纵乐于山水之间的大量创作。纵乐山水型的诗人在中国并不少见。晋代,就有不少人都有游乐山水的爱好。纵乐于山水之间,其实就是让自己的精神进行自由的漫游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让自己的本真放逐的最佳手段。
  与其说是纵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山水。纵乐山水显然与庄子哲学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因为,古代的文人游山赏水、留连忘返通常与“隐居”、“寻仙” 或曰“寻道”是分不开的。“隐逸纵情”应该是“纵乐山水”的有力的说明。山、水本身似乎也成了道的象征,或可算为蕴含道之所在。
  李白于山水诗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许多评论家都于不同的角度对李白的山水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不想继续探究李白山水诗之美,我们只想探讨一下李白山水诗蕴含的道,也就是与庄子的关系。
  有人专门对庄子的道与中国山水艺术(包括山水文学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探讨:在庄子看来,在“天地”即大自然当中,存在着客观的“天地之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天地的本质是什么? 《庄子》认为就是弥沦于天地万物之中的世界最高原理一一道。
  中国山水艺术以“道”为天地之美的最高本质,在创作时,不拘泥于有限的具体事物的形与色,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画者舞笔,意在天道”。“以一管笔拟太虚之体”;“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嘘吸太空、牢笼万有”,“心师造化”、“以天地为师”、为“自然传种”。
  天地之美何以会美?美就美在它体现了道的无所不在性。庄子说: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道存于万物之中,万物由此而有生气,有灵性。山水之灵气更是闪耀着道的光辉。
  正是领会了道的无所不在性,山水艺术的要旨便是不对万物的形与色进行简单的再现与摹仿,而是突出其神韵,其实,这种神韵就是道所发出的光芒。山水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虚实相生”,也就是突出了《庄子》所讲的“气”。人与万物无形无貌、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最终都要化为气的虚静状态。“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草木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神也”。清•代宗骞《芥舟学画编》。“夫虚静恬淡……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篇》]正所谓: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语]。请看庄子笔下的“解衣般礴”的画家形象:“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坦坦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与其说李白是诗人,还不如说李白是画家。诗人用诗作画,这种本领不仅仅李白有,许多诗人都有,最突出的应该是王维。我们回过头来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恙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于此诗中的视点不受任何拘束,跳跃性很大。景色因之而显得格外的虚幻和空灵。山水之景的自然美,流动美于此可见一斑。
  再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题为“望天门山”,那么诗人是站在何处而望的呢?诗人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变换方位,从不同的角度来望。头两句是由高到底望,见出了江水劈山穿峡的气势而西来北折的流向;第二句则是诗人从急驶的船上向上仰望,这样看天门山便有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觉。结句则是作者登高向上游远眺,这样便望见了“孤帆一片日边来”。此诗中除了采用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三远法”等手法以外,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写作手法,那就是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1: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80后,没有青春的年轻人

首先,我想说我厌倦这种做法——用一个属语来指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用从一些数量非常有限的个体身上得到的特征去概括一个群体,这方法不科学,结论也不会公正。
  用“80后”这个概念也不好,因为它被用滥了,围绕着这个概念所进行的那些争论也充满了50后60后70后之流的陈词滥调——正是这些人,实际掌握着这个社会的政治权力、经济命脉和一个个具体的家庭,他们是资源拥有者话语权占有者,是这个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主要创造者与消费者;他们是爷爷父亲丈夫哥哥,是领导师傅老师和家长;他们,是造成今天中国这种局面的主要责任人。可现在,他们众口一词地责备80后是垮掉的一代、没有信仰的一代、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尽管有如上两个理由,但我仍决定使用“80后”这个概念,仍然用对有限个体的感受来评价一个群体。我没有其他办法,我试图用最通俗易懂最能很快被人明白我的意思的办法来描述一下我对中国年轻人的看法。
  
  在对待不同年龄群体的态度上,我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我相信,人总是进化的,进化的原则是优胜劣汰,进化的结果是年轻人总是要胜过老年人,老年人总是要被年轻人所淘汰。
  年轻,意味着更强的欲望、更旺盛的体力、更强烈的好奇心、更敏锐的感官、更卓越的学习能力;年轻是热血,是理想,是点燃的生命,是爱的汗水,是更少的限制和更多的可能!年轻,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开放最有血肉的时光。
  正是对年轻所持的这种态度,决定了我对80后,也就是现在18岁到30岁的这群年轻人的感受。
  
  我有一个出生于1980年的妹妹,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我也接触了一些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有的是同事有的是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特别是近年来,我不断地感到吃惊和不解,我不能相信这是年轻人的想法和做法。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确认,他们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时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失望。
  不不,我不认为80后这些年轻人主要问题在于“价值虚无”或者“道德失范”。即使有这样的问题,那也不是他们造成的(和那些手握实权翻云覆雨的前几辈人比起来,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症状是最轻微的),恰恰相反,是前面几代人只用了短短的十七年时间创造的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繁荣”的社会,把这样的价值观强加在年轻人的头上——成功,就是金钱的大额累积,就是对物质和异性的大量占有,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空了吹”,都是浪费时间和没有意义的;遵从能实现这个目的规则,就是最大的道德。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论脸厚心黑、害人肥己、勾心斗角、拜金崇官,80后绝对不是前面几代人的对手。 ——这是值得庆幸的,80后在厚颜无耻和心狠手辣方面现在还远远比不上他们的前辈。
  同样地,我也不认为缺乏信仰远离主义的犬儒化生活,是这群年轻人的主要问题。事实上,这种犬儒化生活方式,是由一个最高机构一手策划,由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配合实施,通过十七年的持续不断地宣扬、引导和对其他生活方式的压制,才在今日的中国遍地开花成为人们习惯的方式。当然始作俑者这样做,只是用一种“与时俱进”的手段来实现其权力得到维持和巩固的目的:以前,它禁止人们思考,现在它指定你思考的范围——去想想怎样不择手段地挣钱吧,别的你别想想了也没用;以前,它用在它指挥棒下煽动的政治热情取代人们的物质欲望,现在它又夸大、放纵人们去追求并且只能追求肉体的享乐;以前它不允许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现在它则禁止人们自由地谈论各种思想。犬儒化生活,从来不是 80后的专有特征,同样地,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前辈仍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些前辈掌握更多的资源更有条件去过那种成功人士醉生梦死的标准生活。
  那么,80后的问题在哪里呢?
  
  是青春。80后的主要问题,是他们过早地失去了青春——就像一场爱情,还没怎么开始,主人公就已面如死灰油尽灯灭。实际上,80后的爱情与他们的前辈比起来,也具有这种青春早逝的特征:更多的理性,更少的理想;更多的物质考量,更少的浪漫色彩;更多的现实,更少的未来。
  青春是什么?我无法完整定义,但至少你得承认,它总是和这样几个词联系在一起:叛逆、激情、热血、理想主义、渴望自由、追求独立。不幸的是,在80后的身上,我很少看到这些特征,即使有,也带有伪色彩。让我们稍微分析一下。
  
  首先说叛逆。
  无论从生理学还是社会学角度,从肉体还是精神层面上看,叛逆都是年轻人的专利。叛逆,意味着对旧有秩序的反抗,对既有概念的反动,对前辈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颠覆。叛逆不一定能创造出新的模式,但它一定是反对旧有的模式。
  80后的青年叛逆吗?一点不,至少和70后的人比起来。我认识的80后的人,即使是在私底下交流,从他们嘴里也很难听到什么离经叛道的话。在我工作的这个政府机关系统内,很多80后年轻人表现得很温顺,他们似乎争先恐后地试图让别人明白自己是多么了解这个官场的生存规则,多么适应这个社会的价值标准。他们总想表明他们看透了一切,并且把适应这一切视为智慧或者聪明,把反抗和抵制视为不明事理或者毫无意义。从我个人的经验上说,80后作为一个整体缺乏叛逆精神,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他们中间喜欢摇滚音乐的人不多,现在流行的周杰伦潘玮柏之类的所谓hip-hop风格的音乐,是暖风习习之下的小白脸扮酷,与摇滚毫不沾边。这个现象很重要,它能很精致地说明在当局十多年的引导和限制双重作用下,我们的时代精神究竟演变成了什么。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80后的骨头在和雨香风中被浸泡得发酥发软,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普遍的犬儒化,他们退化成了战后最中庸的一批人。
  当然,他们中一部分人也认为自己很叛逆,他们把穿舌环、纹身、吸毒、频繁更换性伴等等当作叛逆的方式。无论是循规蹈矩还是放纵身体,80后中很少有人明白真正的叛逆其实是思想的叛逆,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可惜,80后非常缺乏这种能力,他们实际上并不能有效的分辨真假,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他们的脚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人多的那一边并为此沾沾自喜。他们以为自己很独立,却不知道那只是一种不过脑子的伪独立。这一点我后面再细谈。
  
  再说理想主义。
  如果以年龄这个指标来划分的话,毫无疑问年轻人比中年人、老年人更理想化一些,因为他们更少的挫折更少的束缚更多的可能更丰富的想像力,青春的激素和年轻的优势使他们更有资本去展望和设计自己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就是年轻人的专利。因为年轻,他们甚至拥有犯错的权利。
  可是80后的年轻人过早地失去了理想主义,在这一点上他们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未老先衰的迹象。我周围的80后,都以“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早早地就认定个人只是国家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是适应与被适应;他们认为个人的力量永远无法撼动社会的既有秩序,思想在物质面前永远是苍白无力的。 “你太不现实了”,“你想这些有什么意思呢?”,“你能改变什么呢?”——从小到大,从年轻到中年,我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话,不断受到这样的诘问,尽管不以为然,但多数时候我只能一笑而过,因为我不想向年长者、同龄人解释什么,他们有这样的看法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否则中国就不是今天的中国了。但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比我年轻许多的80后嘴里听到这样的质问时,我就无法再一笑了之了,这对我的达尔文主义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我不得不怀疑,真的年轻人就一定胜过年老的人吗?
  我的妹妹,中学时深受我的影响,对世界充满善意对未来充满希望;大学时期我们接触得较少了,后来我知道她在学校里积极要求加入了组织,因为她真心地信仰。那时的她疾恶如仇,将人区分为两类并且只有两类:好人和坏人;后来大学毕业工作不到一年就去了英国留学至今,这两年的留学生活极大地改变了她,现在她变成一个自认为是非常理性的人,因为她认为要应付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只能依靠不动感情的理性。我的妹妹,一个理想主义色彩曾经相当浓烈的年轻人,在她25岁左右的时候,就永远地失去了青春,不过与同龄的80后比起来,实际上她的青春期已经算相当长的了——在更多的80后身上,差不多在2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就再也看不到理想主义的色彩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否认80后有梦想,有自己的追求。不不,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是他们的这种梦想和追求不能称之为理想主义的:他们认为物质的力量是无比强大和唯一的,所有的梦想和追求必须用你所得到的硬通货来量化,而实现梦想的手段就是融入这个既有体系中,无论这个体系是罪恶还是腐朽。他们也有精神,但这种精神是在地面上盘绕着物质爬行,他们认为这样的精神才是现实和可靠的。
  我很难过。众多的80后如同我的妹妹一样,要么是看不清现实的虚假乐观,要么是只看见现实并无条件地屈服于现实。他们无法在看清现实的同时也看到改变它的可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最终超越物质。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理想,过早地拜倒在这个不动声色的“现实”脚下,而这些失去了叛逆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就很难再有青春的激情与热血了。
  
  最后再说说自由与独立。
  没有人比年轻人更渴望自由和独立了,因为从一出生开始他们就处于被保护、教育和管制之下,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多年。一旦成年,他们就迫切希望能从原来的角色中挣脱出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行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的地盘我作主。
  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对80后无比失望——他们本应该是对自由和独立最渴望的群体,可他们的言行却表明他们甚至比60后70后都更早地放弃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而且在根据他们承认的价值观的衡量下,他们事实上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自由,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行动中,都不是80后的主流价值,更不是核心价值。即使他们渴望得到自由,两个原因也决定了他们很难为之持续努力并真正得到它:一、自由,首先是思想的自由。你可以禁锢我的身体,但无法束缚我的思想。80后的主流价值观决定了他们是现实的奴隶,是金钱和物质的唯一追随者,这就使他们很难得到思想的自由,因为他们无法超越现实,甚至根本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的意思是,即使是外部条件允许他们自由思考自由选择,他们仍然会把自己囿于现实的樊篱中不能自拔。他们很可能用大量的金钱把自己的身体安排得尽可能的舒适与随心所欲,但在思想上仍然是现实的奴隶,而这样,他们以为自己就是自由的了。二、80后并不了解自由真正意味着什么。当我们谈论自由的时候,如果你不想让自己陷入逻辑上的矛盾之中,你就必须承认自由和责任是同义语,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硬币的两面。80后是不太愿意独自承担责任的,即使他们在具体事件上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提出自由这个字眼的时候,他们也只是把自由分成两半,拿走权利而扔掉责任,这种做法就跟走进商场只想拿走中意的商品却不想为此付账一样荒谬。
  独立,似乎是80后追求的一个目标,但他们做得相当地糟糕,因为前述的种种特征实际上使他们根本无法做到独立。独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经济独立,一个是精神的独立,80后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很差。经济独立方面,80后明显比70后特别是上山下乡的60后要差很多,对此可以理解的一个理由是,80后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高,因此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资源更多,因为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来瓜分。不能理解是的精神独立方面,在这一点上本来80后至少应该比那些缺乏独立思考条件的前辈更好,比他们更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可事实却不是如此。对我所接触的80后,我最不能容忍也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毫无个性!我们都知道,真正有力的个性来源于独立的思考,来源于拒绝以人数多少来决定自己的取向。遗憾的是,80后太缺乏这种独立思考。在网上和实际生活中,我和一些80后有过若干次争论,让我吃惊的不是他们的观点本身,而是我发现很多时候他们义正词严、声色俱厉,看似很强有力,但其实他们是在用别人的词语,说别人的话;他们的勇气不是表现为站在少数人一边坚持自己的看法,而是选择站在多数人那边在人多势众的鼓舞下严厉地申讨。一句话,他们严重缺乏在独立思考支撑下的个性。
  
  结束语
  
  不知不觉,我说得太多了,关于80后。评判别人是容易的,难的是用相同的标准面对真实的自己。我想明确声明,从整体上讲,我不认为80后比处于同样年轻时期的70后60后更差,更重要的,80后的那些缺陷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就像一团面粉被投入到一架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搅面机,最后成为怎样的形状取决于这三者的共同挤压。
  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80后能找回他们的青春。因为只有青春,而不是任何有形的财富,才配得上他们的年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4-29 17:15 , Processed in 0.127401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