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79|回复: 4

手机电量剩多少时充电效果最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3-25 11: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给手机充电是一件自然而然不用刻意为之的事情。当你上床准备睡觉时,我们会顺手给手机充上电;任何时候只要身边刚好有一个可充电插座,那就不妨给手机充充电以防万一。然而我们的手机锂电池就像一头阴晴不定的野兽,有时候我们给手机充电十分钟就能用上半天,有时候充了一晚上的电却连一天都撑不下来。这让我不由得思索:为什么给手机充电会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在手机电池的续航周期中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充电时间节点,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充上电?一般来说,一个电量几乎耗尽的电池就如同一个被困在沙漠中几乎脱水而亡的人,一旦让他接触到水源他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汲取最多的水分。
通常情况下,在电池几乎耗光电量时给其充电可以达到更好的充电效率”,摩托罗拉工程师 Mark Carlson 对于这个猜测给出了解释,“所以在电池还剩10%的电量时充电,有可能将会比还剩50%电量时充电接收到更高的电流”。
根据 Carlson 的解释,电池充电的不同的速率是有多种因素作用的。电池过度充电会影响它的使用寿命,因为电子设备的电池往往有电流限制,这种设计是为了让电池能够支撑尽可能多的充电周期。你可以把电池的电流限制想象成一辆准备靠近停车点的汽车,如果你能够以比较低的速度行驶,这辆车就更容易及时停住。同样,不要给手机充电过度也有助于它正常充放电,而不是走极端。
不过 Carlson 也强调了实际上充电速率与电子产品的硬件设计和软件支持都有关系,从理论上来说电池在快要没电的时候充电能够更快充满,但这并不总是奏效。“任何手机的实际充电效果都受到了电池本身电流限制、外部充电器设计以及手机内部充电控制电路的影响”,Carlson进一步解释道,“因此对于电池本身来说可能确实是在电量低的时候充电更快更有效,但是想要达到这种效果还需要得到充电系统硬件与软件的支持”。
了解了手机电池充电的原理,你是否应该要改变自己以往的充电方式呢?并不用。如果以坚持科学充电的名义而放弃了给你的电子设备随时充电的便利条件,这会让你面临在关键时刻手机无法开机的风险。不过在了解到其中的原理之后,当你下次看到手机电池以龟速充电时,至少明白了为什么它不能像你期望的那般闪电充电。
47296db1-9afd-426a-84ba-7d98aeaf53e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3-13 10:11
  • 签到天数: 1088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6-3-25 11: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研究电池特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1-2-27 22:16
  • 签到天数: 15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7-12-25 23: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我一直以为,随便什么时候充都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2-8 17:0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8-2-8 16: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有用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1-2-27 22:16
  • 签到天数: 15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9-1-4 13: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充 有极限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4-19 15:13 , Processed in 0.151404 second(s), 24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