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6|回复: 0

STM32应用资料汇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8:07
  • 签到天数: 105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0-3-31 22: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TLLED 于 2020-4-1 08:04 编辑

            整理STM32常用手册、技术文档和应用资料。

        1、STM技术参考手册与STM32F10xxx_Library_Manual_ChineseV2固件函数库 点击这里
        源码资料:
        01.png
         
        2、STM32串口接收环形队列固件库   点击这里

        STM32一系列的缺点是串口没有FIFO缓冲区,不像LPC那样有十几个字节的缓冲区,这导致程序要及时接收串口数据,不然会覆盖,本资料利用环形队列完全可以解决这个硬件问题。
    可以利用到GPS协议解析,TLV协议解析等等。       02.png

         3、如何在STM32上实现增量式PID   点击这里   
         
        虽然PID不是什么牛逼的东西,但是真心希望以后刚刚接触这块的人能尽快进入状态。特地分享一些自己如何实现的过程。首先说说增量式PID的公式,这个关系到MCU算法公式的书写,实际上两个公式的写法是同一个公式变换来得,不同的是系数的差异。
        03.png
        04.png

        4、入式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资料  点击这里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资料
        05.png

         5、STM32单片机快速入门V1.0   点击这里

          06.png
         6、SRAM、FLASH中调试代码的配置方法   点击这里
       
        因为STM32的FLASH擦写次数有限(大概为1万次),所以为了延长FLASH的使用时间,我们平时调试时可以选择在SRAM中进行硬件调试。除此之外,SRAM 存储器的写入速度比在内部 FLASH 中要快得多,所以下载程序到SRAM中的速度较快。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建立两个版本的工程配置,在SRAM中调试程序完毕后,再把代码下载到FLASH中即可。这篇笔记主要分享在keil5中配置FLASH调试与SRAM调试的详细配置方法及如何切换两种配置。本篇笔记以STM32F103ZET6为例。其FLASH大小为512KB,SRAM的大小为64KB。FLASH基地址为0x08000000,SRAM基地址为0x20000000。在STM32F10XXX里,可以通过BOOT1、BOOT0引脚来选择三种不同的模式:
        07.png
       
        7、开源一个F334的多功能数控电源,基于HAL库编写    点击这里
        100.jpg
        101.jpg
        102.jpg
        08.png
        09.png

        8、STM32F10xxx 正交编码器接口应用笔记 及源代码   点击这里

        正交编码器实际上就是光电编码器,分为增量式和绝对式,较其它检测元件有直接输出数字量信号,惯量低,低噪声,高精度,高分辨率,制作简便,成本低等优点。增量式编码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一般在码盘上刻A、B、Z三道均匀分布的刻线。由于其给出的位置信息是增量式的,当应用于伺服领域时需要初始定位。格雷码绝对式编码器一般都做成循环二进制代码,码道道数与二进制位数相同。格雷码绝对式编码器可直接输出转子的绝对位置,不需要测定初始位置。但其工艺复杂、成本高,实现高分辨率、高精度较为困难。
        1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4-20 23:44 , Processed in 0.120600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